所在位置: 农信资讯 > 媒体报道

农信人爬天梯8年为“悬崖村”送金融服务

2016-08-12 18:15:55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张正浩 彭瑀珩  点击数:

四川在线消息(张正浩 四川在线记者 彭瑀珩)十七节天梯,有的是斜架着的,有的是靠在峭壁上的,还有的是悬空搭着的,最长的一节有23步,没有天梯的地方有的要抓着草、有的要抓着树枝、有的要抓着钢绳才能往上爬,还有的须抓着石缝,靠着石壁前行……

天梯的整个结构都是用木头搭建成的,部分地方还残留着之前已经损坏了的朽木,交叉的地方原先是用树藤捆梆在一起的,有的已经换成了铁丝,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部分藤梯已经腐化,爬行在上面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凉山农商银行昭觉支行行长张正浩及3名客户经理一行人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身子,行走在开展金融扶贫惠农最艰险的天梯上。“手要抓紧、脚要踩实、抓草和树的根部、不能相隔得太近、尽量不要往下面看”,带队的第一书记不停地提醒大家……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这里道路交通条件极差,四面八方全是大山、峡谷,藤梯是通往勒尔村的唯一通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凉山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因此退缩,连续8年默默无闻为该村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支尔莫乡勒尔村的村民饮水思源,截至目前,全村无一笔不良贷款,是一个典型的信用村。在今年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与凉山州人民政府金融精准支持昭觉县脱贫攻坚对对接会上,该村的某色家族被光荣授予“信用家支”称号,实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地方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

有了信贷资金的支持,勒尔村部分村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勒尔村山上下山都很恼火,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要搬下山也极不容易,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换不成钱,以前我们大部分村民都是吃洋芋、酸菜、包谷饭……,甚至是饿肚子”,勒尔村村民吉巴达体这样描述以前的生活。吉巴达体与农信社有业务往来已经6、7年了,通过贷款支持和其自身的勤劳,他已从最初的建卡贫困户变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他说:“自从前些年在信用社申请到贷款后,我就开始养羊、养猪和牛,生活条件也慢慢变好了,现在我家有32只羊、2头牛、2只过年猪,还种了核桃和花椒。今年村里面搞合作社,我准备再申请点贷款买羊入股……”,话语间他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当得知他这次被我们重新评定为优秀级,最高可以获得信用贷款2万元时,他脸上再次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当地村民守信:哪怕石头全碎了也不能丢信用

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凉山农商银行昭觉支行按照总行“惠农兴村-整村推进”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哪里有贫困户,哪里就有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的宗旨,发扬“背包银行”精神,由该支行行长张正浩亲自率领相关人员深入到该村开展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通过了解得知:不守信用在当地彝族人的心目中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信用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哪怕就是石头全都碎了,信用也不能丢。如果哪户在还贷款时出现了资金困难,其他亲戚筹钱或卖牛卖羊都要帮其还上,绝不落下一户。经过与该村第一书记和村社干部座谈,大家认为,勒尔村有一定产业基础,民风纯朴,信用意识和家支团结意识也比较强。昭觉支行最终决定在该村创新推出“农户+家支+第一书记”的小额信贷运作模式,即:在开展评级授信的村按家支进行分组,各家支成员签订联保协议,并选出德高望重的人员作为组长,在第一书记的指导下对整个家支的贷款使用、归还等进行监督管理,把家支之间对其他方面的攀比变为对讲信用的攀比,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以此来解决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管理、风控、收回、贴息等一系列问题。截至目前,昭觉支行共计对该村85户农户进行评级授信,授信金额为116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在脱贫致富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农信员工无惧:人迹罕至的山区,也要与农共舞

为切实让“悬崖村”的老百姓享受到普惠制的金融服务,每年在发放和清收贷款的时候,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不畏艰难险阻例行到该村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为农户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反假币、征信、信贷、储蓄、电信诈骗等方面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按照人民银行“讯通工程”的要求,农商银行昭觉支行秉承先难后易的工作基调,3年前就率先在该村“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为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今年又按照人民银行“支付惠农工程”的要求,对该助农取款点实行了升级改造,切实解决该村在办理小额取现、查询、转账等方面出行难的问题,让“悬崖村”的农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村便能享受到农商银行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当问到为什么能够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持8年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责任和情怀。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因农而生,伴农成长,无论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人迹罕至边远山区,农商银行都有着农共舞的情怀,这也是践行普惠金融的最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阿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