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农信资讯 > 媒体报道

【四川日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巡礼专刊:四川农信 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

2022-05-30 21:47:0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四川农信诞生于巴蜀大地,植根于巴蜀大地,服务于巴蜀大地,经过70余年砥砺奋进,已经发展成为四川人民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可以信赖的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地方金融力量。一直以来,四川农信充分发挥并不断深化机构网点网络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各项金融服务直接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全省每10家银行网点中有3家四川农信的网点,资产规模达到1.9万亿元,存款规模达到1.6万亿元,成为我省网点覆盖面最广、业务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的银行机构。近年来,四川农信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以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建成中西部规模较大的银行数据中心,一大批搭载在“云端”的智能信息系统投产应用,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搭上了“多、快、好、省”的数字金融服务快车,让一系列“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由不可能变为习以为常。

 

全面建设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

 

践行初心使命,扎根巴山蜀水,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注入金融活水。四川农信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与“三农”事业融为一体,担负着服务“三农”的光荣使命,以高质量的“三农”金融服务供给,不断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金融支撑。在我省广袤乡村,每百名农民兄弟就有67名为四川农信的服务对象,每百户农村经营主体就有23户为四川农信信贷支持客户。全省农信系统投向“三农”领域贷款余额5649亿元,每天为2880万人次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基本占到县域金融服务的“半壁江山”,今年以来累计投放各类服务“三农”贷款1510亿元,同比多投271亿元。

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在8年脱贫攻坚战中,全省农信系统以“绣花”功夫“啃”下扶贫路上的一个个“硬骨头”,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285亿元,发放全省近90%的扶贫小额信贷,派出4300余名干部员工战斗在扶贫一线,定点帮扶的226个贫困村顺利摘帽。脱贫攻坚胜利后,为巩固和深化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各项金融帮扶政策持续稳定,跟进投放了全省90%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为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注入信贷“活水”737亿元,面向农村农民发行理财增收类产品900亿元。伴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四川农信进一步乘势而上,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先后出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等10多个政策规划和指导文件,通过与农业农村厅等省级部门以及凉山州等15个市州战略合作,深度助力乡村振兴,累计达成意向性授信超2万亿元,全方位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奋力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助力守住“三农”战略后院。

持续助推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10+3”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对标实施“川农贷”金融服务工程,量身定制金猪贷、好牛贷等27款特色产品,差异化设置贷款额度、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还款计划,助力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高地。到今年4月底,四川农信投放“10+ 3”现代农业贷款551亿元,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各环节主体11.5万户。紧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切实发挥金融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与农民利益联结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农村产业融合支持力度,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投放贷款61亿元,助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分享农村产业发展收益。

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陆续出台一系列专门政策,构建一系列专项机制,联合农业农村厅为农业经营主体送出15条金融支持“礼包”,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效,到今年4月底,信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万户、542亿元,支持户数占全省银行业的三分之二。围绕支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发展,深入开展“信贷直通车”活动,发挥农业担保体系增信作用,推进家庭农场“批量授信”,有效满足其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需要。立足支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和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广“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服务支持了我省70%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近2万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与我省75个区县合作共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为180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支持11亿元,让农村集体经济在阳光下运行并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25万余户农村家庭吃上了“产业饭”“致富饭”。

全方位支持我省作为产粮大省多产粮产好粮。聚焦农产品稳产保供,勇当建设“天府粮仓”的排头兵,持续加大对粮食全产业链支持力度,全力保障全川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顺应农田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年为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放贷款40亿元,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聚焦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支持研发应用适合我省地貌特点、产业特色的现代农机装备,相关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紧盯春耕、夏播、秋种等关键农时,全力服务保障粮食生产,把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浇灌到希望的田野上,今年已投放粮食生产贷款265亿元。每年通过“一卡通”免费为848万种粮农户代理发放直补资金,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落到种粮人心坎上,为提高种粮积极性保驾护航。

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紧跟我省“两项改革”步伐,及时补充、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行政村适应性地布局打造集基础金融、政务、村务、商务等于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2万个,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转账取款、证照办理、生活缴费、电子商务等七大类近80项生产生活服务,平均每月为全省261万农户提供各类综合服务逾330万次。纵深推进“走千访万”和“整村授信”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全省农信系统近4万名干部员工进农村、访农户、问农情,连续4年累计走访逾1000万户农户,为全省80%的农户建立经济信息和金融需求档案,信贷支持283万户农户、覆盖全省五分之一的农村家庭,让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体享受到直达、便捷、充足的金融服务。

 

全面建设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

 

围绕中心大局,服务实体经济,奋力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川农信作为一家地方金融机构,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围绕中心大局,切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全面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破浪前行。在我省经济大盘中,据估算,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就有100万元为四川农信所贡献,每百户市场主体就有51户为四川农信服务对象,每百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有11户为四川农信信贷支持对象,全省农信系统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融资余额1.3万亿元,今年以来累计提供融资支持2476亿元,同比多融296亿元。

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统筹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扎实做深做细各项工作,打出金融“组合拳”,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支持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健康发展,保主体、稳增长、稳就业。积极应用税金贷、开户贷等信用贷款,扎实开展“无贷户首贷培育”和“有贷户融资优化”,为69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4260亿元,支持户数撑起了全省银行业的“半边天”,近3年支持初次获得银行贷款的“首贷户”法人3500余家。推动小微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全面落实无还本续贷、减免结算手续费等降成本措施,每年累计减费让利30亿元以上。精准运用“六稳”“六保”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扶微助小”工程,发放了全省近60%的战“疫”贷、稳保贷,帮助3.7万户市场主体稳定75万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约50万人就业。按照应延尽延原则,累计对657亿元贷款延期还本、延期付息,4.3万户市场主体从中受益,避免了23.3万人因市场主体停业停产而失岗失业。

持续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深入实施金融支持“10+3”“5+1”“4+6”现代产业专项行动,精选600余名金融顾问为重点企业提供点对点“保姆式”金融服务,推出项目融资、债券承销、供应链金融以及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全力当好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最强后盾和最佳拍档。围绕“强工业”十二大行动和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加大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投向工业“5+1”现代产业体系贷款577亿元,为1.9万家企业提供精准有力的金融支持。积极支持服务业“双千双规”和“双十”培育提升等重点计划,当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的“护航人”,投向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贷款1161亿元,惠及18.5万户服务业市场主体。

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系统性优势资源,综合运用信贷、票据、债券等多种融资工具,积极投身交通、水利、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在如火如荼的重大工程建设战场留下四川农信的足迹。聚焦我省“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建设,积极支持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向川黔高速公路等23个重点交通基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64亿元。围绕全省“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和骨干水网布局,大力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升钟水库等12个重大水利工程提供授信支持39亿元。聚力县域公共服务提升、老旧小区改造、中心场镇建设等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累计提供各类融资超过300亿元。

以高度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农信聚焦川渝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同共建等重点领域,将优质资源、优惠政策、优秀人才集中投入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战场,为唱好“双城记”提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金融支持。四川农信各市办事处紧扣当地主攻方向和发力重点,健全完善各类工作机制,整合辖内优势力量,为当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金融动能。各县级农信机构统筹运用融资、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不断加大对毗邻区域融合发展、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等支持力度,持续奏响“双城记”的金融“和声”。通过全省农信系统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到今年4月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融资支持1930亿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3800余万人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全面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双碳”战略带来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省农信社统筹谋划推动,各市州农信社狠抓落地落实,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我省绿色发展。适配我省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金融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大力支持水风光气氢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以及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化打造,到今年4月底,相关领域贷款余额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38%。积极服务节能减排,近3年压缩“两高一剩”行业存量贷款一半以上,严格新增授信业务环保、能耗、水耗等准入条件。持续发挥扎根乡村优势和科技赋能作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和小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内部动力和外部投入。

 

全面建设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

心怀各族人民,扛牢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金融力量。四川农信始终致力于让每一位巴蜀儿女都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不断加强机制、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金融资源欠缺地区的金融供给,扎实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捷度,不断提高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便民、金融惠民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农民以及金融服务薄弱地区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地广人稀,是四川重要的省情,如何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四川农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托有形的遍布城乡的5100个营业网点、1.2万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和无形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络,构建起线下、线上融合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打通各类金融服务“断头路”“中梗阻”,实现“日常金融不出户、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不断调整优化网点布局,构建遍布群众身边的人工网点、自助银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三位一体”线下服务体系,服务覆盖全省90%以上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大力发展智慧银行,以四川农信蜀信e”线上远程金融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大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推广普及力度,为普惠金融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以往遥不可及的金融服务变得朝夕相伴、触手可及。到今年4月底,“蜀信e”平台惠及群众已超21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达6800亿元。

多措并举补齐创业就业资金短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以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村能人等“小切口”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全力保障就业“大民生”。联合团省委推出面向青年的“蜀青振兴贷”,帮助3400余名县域青年自主创业。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合作,为失地农民、毕业大学生、农村妇女等人群开发专属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98亿元,带动解决120万余人就业。在德阳、遂宁试点设立四川农信人才金融服务中心,首期建立总额20亿元的信贷基金,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助力寒门学子圆梦大学。通过构建“贷、奖、助、免”四位一体的助学体系,竭力不让我省任何一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坚持应贷尽贷原则,累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1亿元,帮助12万余名寒门学子顺利步入大学校园就读。积极捐资助学,每年发放各类奖学金近200万元,协调设立奖学基金逾1000万元,年均惠及3000余名学生。组织开展“逐梦计划”等勤工助学活动,每年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000余个,既缓解学子的家庭经济压力,又帮助提升就业能力。开发大学生特色银行卡,减免支付结算等费用,让大学生享受到实惠的金融服务。

搭建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连心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两头空、来回跑”,专门开发外出务工版手机银行,只需通过一部手机,就可远程办理线上贷款、账户挂失、为留守家人缴纳社保、学费、话费等日常金融服务,省去了来回奔波的烦恼,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让在家亲人安心,去年共为我省430万名出省务工人员提供5409万笔远程金融服务。全面推广特色普惠金融服务,免除转账交易、账户管理等费用,协调相关部门对创业贷款等进行贴息,每年为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节约近5亿元。

 

用心用情为民族地区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始终本着政治责任担当、为民服务情怀,扎实做好“三州”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满足各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藏族彝族群众语言习惯、阅读习惯和操作习惯,研发上线少数民族语言版手机银行,让更多少数民族同胞享受到如影随形的移动金融服务。大力推动服务网点建设,在“三州”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800个、营业网点697个,网点总数占到当地银行业的近60%。积极支持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累计发放宜居贷12.6亿元,帮助6.9万户农牧民改善了生活方式。围绕支持特色产业和民生事业发展,投放各类贷款688亿元,贷款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全系统平均增速,有力助推“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帮助老年群体弥合数字鸿沟。紧跟金融科技发展步伐,精心打造字体大、以语音智能服务为主的老年版手机银行。适度扩大手机银行图标尺寸及页面字号,便于老年人识别、阅读。开发能听懂四川话的语音读屏和智能应答功能,并可一键联系远程客服,以实时同屏方式辅导业务操作,大幅提升老年人手机银行操作体验。限制开通向境外转账功能,有效预防电信诈骗。老年版手机银行上线半年来,已累计服务65万名老年人,服务量近700万笔,有效提高老年人在数字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大灾大难中尽显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我省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区域,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四川农信切实发挥点多面广、熟悉情况、贴近群众等特点优势,在灾害发生的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扛得起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信赖、广大人民群众极为依靠的坚强“金融子弟兵”。每当灾害来临,坚决以最快速度率先开通帐篷银行、汽车银行,全力保障各类金融服务不断档、不打烊,为受灾群众撑起平安和希望。近年累计为九寨沟地震灾区等发放灾后重建贷款187亿元,通过降低利息、减免费用等方式减费让利近10亿元,捐赠各类物资价值近1200万元,全面支持和帮助灾后重建。第一时间全力投身搜救、转移被困人员和物资等紧急任务,近5年共派出8700余人次参加各类应急救援。

责任编辑:王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