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金融知识 > 风险识别

重庆特大非法经营地下钱庄案件启示

2015-08-25 12:51:07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2011年,重庆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经营地下钱庄案件,打掉一个利用空壳公司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犯罪团伙。此案涉案金额高达560亿元,冻结涉案账户912个,冻结资金5.48亿元。此案是迄今为止我国破获的最大地下钱庄案,重庆多家银行涉案。整个交易是通过银行的公转私业务平台完成,但遗憾的是,未有银行察觉异常。人民银行通过《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多个规章对洗钱行为进行约束,但在利益冲击下,这些大额、异常支付交易的报告制度在金融机构几近失灵。  

    一、案件详情  

    重庆楚和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50万元,主要经营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销售计算机配件、珠宝、百货、工艺美术品。最后一次通过年检的时间是2010年。三五个伙计,一年几百万的收入,在重庆渝州路上这样的小公司比比皆是。国家审计署在审计调查中发现,重庆楚和等19家公司利用其开设的商业银行公营账户向个人账户划转资金平台,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共涉及9000余个银行账户,交易金额累计达450亿元,其行为涉嫌非法经营罪。该犯罪团伙利用重庆楚和这样的空壳公司,设立了20多个对公账户及数百个个人账户,在深圳和重庆分别设立“业务联系人”7个,“业务联系人”接到业务后,随即将“客户”对公账户的资金转入空壳公司中,在通过公司账户转入“客户”指定账户中,或非法为“客户”兑换外汇,并收取交易金额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作为手续费,从而满足“客户”规避人民银行对企业基本账户和现金的管理、逃避金融监管将资金汇到境外、隐匿资金走向,完成犯罪过程。专案组对犯罪嫌疑人在重庆和深圳的住所和经营场所进行了搜查,扣押作案工具电脑24台、银行卡160余张,网银U盾90余个。  

    二、案件启示及建议  

   (一)加强客户身份的初次识别和持续识别。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之前,首先要严格审核客户证件真实性,对客户的职业或经营特点进行初步了解,并根据客户职业或行业特点划分合理风险级别,对高风险客户后续交易进行重点关注。在后续日常交易中,判断客户交易行为或特点是否与其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规模或职业正常收入、正常客户行为相匹配,持续识别客户。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160余张银行卡其实仅掌握在7个“联系人”手中,也就是说这160余张银行卡基本上都是代理人在办理业务。如果银行对代理业务严格识别,就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和资金交易监测。近年来,网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应的监测措施却未同步出台,许多犯罪交易通过网银实现了犯罪资金的成功流转。监管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对缺乏网银及其它新兴业务管控措施的银行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督促其尽快改进。同时,银行机构本身也应从风险角度对高风险业务出台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从重庆楚和公司的情况我们看到,一个注册资金为50万元的公司,经常能通过公转私的交易平台大量转账,与其经营规模明显不符。如果银行能结合其注册资金设定其网银转账交易最大额度,那么将大大提高犯罪嫌疑人通过账户洗钱的难度。  

    (三)加强对高风险行业客户的关注。此次重庆560亿地下钱庄案,其洗钱账户涉及的行业基本都是前期总行要求可疑交易识别重点关注的行业,如:贸易公司、经营贵重物品、经营娱乐行业、中介机构等。此前四川首例洗钱案中涉及的对公账户也基本属于上述的行业类别。因此,营业机构应加强对公司客户中此类账户的关注,对交易明细进行重点分析,发现可疑交易及时报告。  

    (四)转变观念,加强对VIP客户的管理。在营业机构调研时曾发现经办人员对VIP客户与一般客户区别进行身份识别,放松对VIP客户的身份识别以及资金交易监测。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不论客户是何种身份,对所有客户都应平等对待,严格按规定流程做好客户身份识别,不能因为客户是VIP客户或对网点存款增长有巨大贡献就不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及可疑交易的报告制度。  

责任编辑:阿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