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企业文化 > 农信文苑

“情”系农信

2023-03-08 16:25:54    来源:   作者:李玉莎 图:阿坝农信联社  点击数:

这次春节慰问,我终于看见了同事口中的匡奶奶。同事们告诉我,她是小金信用社第一位女职工,是一位一直扎根一线的普通员工,是老百姓口中的“暖心大姐”。                                                                                   

那时的信用社,没有现在这么优越的办公条件,没有这么充足的办公人员。有的只是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几条被岁月磨得泛白的旧板凳,几本被翻阅卷边的手工登记本。在匡奶奶的记忆中,那时的她们,一手理着手中的传票、账单,一手摇着身旁睡着婴孩的摇篮。这也成为了当下我们每一位“农二代”最初的成长记忆。

那时的信用社,是最早助力乡村的金融机构。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一个村就那么几户村民有余钱,可他们既不敢声张,也怕钱存银行不可靠。为了突破困境,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匡奶奶天天背着凭证和账簿,走村串户。回想起那些场景,她颇有感触:“那时真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角角落落都走过,磨破了一双双布鞋。”时隔几十年,她还清清楚楚的记得,为了揽到一笔1600元的定期存款,农户在田里牵牛耕地,她就在田埂上围着转圈。那一天,牛转了多少圈,她就转了多少圈。正是凭着“铁棒磨成针”的毅力和精神,让她揽到了一笔又一笔存款。

那时的信用社,是最早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那时候,生产大队与生产队,在信用社办了贷款后,去购买化肥、购买牛羊,服务农业生产。等到大队在收获之际,信贷员再到各个生产大队上将本金与利息收回来。在那时的贷款借据登记本上,一横一竖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笔笔账款,更是每一位村民生活的希望、年底丰收的底气。每当一个生产队有贷款资金需求时,匡奶奶都会先去生产大队了解需求情况,确保自己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能落到实处。

那时的信用社,是最早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在那困难的年代,老百姓有些病痛,都舍不得花钱去治疗。在一次下乡走访的过程中,细心的匡奶奶发现有一位农民一只手不对劲。等到匡奶奶走近,挽起农户的衣袖一看,右胳膊有一条长长的划痕,被感染成了暗紫色。询问后,才知道这手臂伤了两年还未痊愈。 匡奶奶听到后,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立即为其办理了20元的贷款,用于治疗。几十年过去了,这一位农户身体依然康健,每每谈起信用社,他都情不自禁抹眼泪:“当初如果不是信用社的20元钱,我胳膊可能就被截肢了,我都不敢想象,没有了这条胳膊,我怎么能养活我们一家人啊。”     

1966年,匡德珍在小金信用社窝底分社工作照 

历史长河一瞬,却是农信事业70余年峥嵘岁月的铭记,是农村金融时代变迁的缩影。六十年前,匡奶奶回到充满困难与艰险的故乡,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农村金融事业之中。在她看来,这一辈子最值得她骄傲的,就是做好了农村金融这份事业,并将对农信事业的热爱,传承给了下一代。对她来说,农信事业的几十年,不单单是历史长河中的几十年,更是几代人对农信事业的坚守、对农信精神的奉献与传承。(文/李玉莎 图/阿坝农信联社 )

责任编辑:王骏